澳门威尼克斯人(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报道>详细内容

构建“大水务”体系 打造“水美斗门”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8日 浏览次数:

    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一轮最强降雨,斗门区经历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短时雨强强”的暴雨袭击。斗门区重大气象信息快报数据显示,从5月10日20时至15日8时,白蕉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录得全区平均累计雨量539.9毫米,最大累计雨量760.9毫米。

  历经这样一轮罕见的强降雨,斗门区全面部署,积极备战,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区外防牢固,七大联围211.938千米的外江堤防安然无恙,山塘水库低水位安全运行;内排及时,水浸黑点得到有效整治;污水处理厂正常运作……水安全有保障,内涝点能治理,水环境在改善。

  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情与斗门密不可分:既有大江大河、联围水网的自然禀赋,又有不断构建水安全的谋划与奋斗。经过多年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斗门区正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抓紧抓细抓实各项水务工作,构建符合城乡发展需求的“大水务”体系,打造“水美斗门”,不断丰富“善雅斗门”内涵,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大斗门”贡献水务新担当。

   ◆外防牢固

  211千米外江堤防筑起安全屏障

  “尽管是罕见的强降雨,但由于全面部署、积极备战,全区外防处于安全状态。”斗门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宏龙介绍,全区七大联围211.938千米的外江堤防安然无恙,围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斗门区水务外防包括七大联围(即乾务赤坎大联围、白蕉联围、小林联围、大沙联围、上横联围、竹艮联围和三沙联围)以及外江堤防、118座外江水闸、36宗水库山塘(总库容8534.69万立方米)、220宗泵站等。

  未雨绸缪方能有效应对。在这一轮强降雨前后,斗门区充分利用围内外潮差,加大水闸调度频次,利用潮位对围内河道进行预排,提前降低围内水位。此外,山塘水库保持低水位运行,对辖区内超汛限水位的水库山塘,在坝顶及背水坡处铺设彩条布,给水库安全运行再加一道保险,暴雨期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下沉到每座水库进行24小时监测指导。目前全区水库达到鉴定年限的100%完成安全鉴定、病险水库100%完成除险加固、100%落实水雨情监测设施、100%完成标准化建设,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为切实做好这一轮强降雨的防御工作,斗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立足最不利的情况,用最严的标准,做最充足的准备,进行最细致、最全面的防范,全面部署,积极备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防御强降雨的阶段性胜利。”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说。

  大江大河、联围水网、水库山塘……构成了斗门区的基本水情之一。其中,既有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又有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管养、整治水浸黑点、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的长远谋划与奋斗。经过多年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斗门区目前正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抓紧抓细抓实各项水务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珠海市斗门区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2-2024)》,构建“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大水务”体系,全力打造“水美斗门”,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大斗门”贡献水务新担当。

  该《方案》对加强水务外防作出强有力的部署:

  防洪潮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优先保障水安全。结合斗门区“大交通”需求,探索堤路结合新模式,打造示范水利工程,启动123千米“百年一遇”海堤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开展40千米“百年一遇”海堤建设,确保防洪潮能力进一步提升,让城乡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外江外排能力实现新提升。加快外江现有病害水闸泵站的重建、改建工作,重点推进五福、正涌、鸡咀、乾务大涌、白蕉界河等5座水闸重建,满足防洪排涝和城市发展需求,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吸引产业落户斗门;重点推进横山片区外排泵站建设。

  水库山塘标准化建设迈上新高度。完成对水库山塘的安全鉴定,对三类以上水库山塘实施除险加固,探索山塘标准化建设。

  ◆内涝治理

  水浸快速排除 实现“零伤亡、少损失”目标

  刚刚过去的这一轮强降雨,斗门区经历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短时雨强强”的暴雨袭击。

  根据斗门区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公布的数据,从10日20时至15日8时,白蕉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录得全区平均累计雨量539.9毫米,最大累计雨量760.9毫米。

  这么大的雨量冲击,井岸城区没有出现“城市看海”现象,通过各类防御措施和提前预排,区内新涌现的水浸点不多,发现的水浸点均能在短时间内排干,交通未中断,较好地保障了群众的安全出行。备受关注的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从2020年至今就没有出现过水浸。斗门区应急管理局提供的防御近期强降雨工作情况汇报显示:强降雨造成部分农作物、花卉和部分水产养殖场水浸,但水浸过程时间较短,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全区暂未收到因本次强降雨造成的人员伤亡报告,实现“零伤亡、少损失”目标。

  “由于降雨强度大、降雨时程长、山洪水下泄快而集中等原因,导致部分低洼路段排水不及时,形成水浸,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采取打开雨水箅、清理树叶垃圾和泵车应急排水等措施,大部分水浸点在1小时内排干。”斗门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厘清缘由,方有成效。经分析,水浸原因主要包括超标准暴雨频发、场地竖向不协调、管渠迁改不规范、排水系统标准低、工程施工破坏排水设施等因素,水浸内涝点具有动态性。为此,斗门区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做好水浸治理。比如,陆续实施部分雨水管渠新改建、井岸城区水浸整治、白蕉联围排涝整治、乾赤赤坎联围易涝区整治等工程,收效明显;在收到气象预警前,各水管单位根据水位情况对围内河道提前进行预排,尽可能增大围内集雨盆子面积;提前对管网进行疏通,确保排水顺畅,强排泵车应急待命,可第一时间根据需求出动。

  据介绍,斗门区列入我市内涝整治名录的内涝点有16处,目前8处内涝点已按要求整治完成,3处正在实施中,其余5处正结合暴雨情况分析水浸原因,逐步落实“一点一策”和整治措施。

  水浸给居民日常出行和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也是政府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办好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就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统筹做好雨污分流、防洪排涝等重点工作。

  为做好下阶段防汛工作,切实做好水浸治理,斗门区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结合水利工程实施,确保外防到位;做好内部管网建设,确保内排到位;落实水浸点“一点一策”,完成内涝隐患整治。

  ◆污水处理

  今年全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8.5万吨/天

  “这段时间,郴州、南宁、厦门、佛山、九江、西安、揭阳、福州等地青岛啤酒生产企业,纷纷通过各种线上方式,向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咨询啤酒废水‘变废为宝’这个项目。”位于富山工业园的青岛啤酒(珠海)有限公司(下称青啤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檀二苗表示。

  作为具有全球品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企业,青岛啤酒目前在全国各地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青啤公司是其在广东的5家企业之一。青啤公司扎根斗门23年来,累计实现产值超83亿元、利润超15亿元、税收超25亿元,并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斗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企业力量。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让青岛啤酒众多生产企业如此感兴趣?

  几天前,在富山工业园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富山分局、斗门区水务局等部门的协调支持下,青啤公司在其污水处理工段举行啤酒废水价值共享项目启动仪式,青啤公司与富山水质净化厂签订水污染物约定排放浓度限值协议正式生效执行。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变废为宝、实现共赢”,既能为青啤公司每年节省近百万元污水处理费,又能为富山水质净化厂节约碳源购买成本20多万元。

  檀二苗介绍说,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允许啤酒制造企业与下游污水处理厂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共同约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不再受纳管排污标准的限制。这一惠企政策出台后,富山工业园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富山分局第一时间送政策上门,支持企业低碳发展,积极推动啤酒废水价值共享项目。

  市生态环境局富山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啤酒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有机物浓度很高,可生化性极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原本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厂碳源的绝佳补充,但过去受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对污水处理厂而言,其主要依靠微生物“吃掉”污染物,以此实现净化水质目标。如果进水有机物浓度太低,微生物就会“吃不饱”,连带影响水质净化效果。为了维持微生物的活性,污水处理厂需要外购有机物作为碳源,无疑将大大增加运行费用。“当污水处理厂喝上‘啤酒’,将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污水处理,关乎产业发展,同样关乎民生福祉。富山工业园啤酒废水价值共享项目的实施,将为企业内部、上下游和跨行业间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环保解决方案,成为斗门区城乡污水处理的生动实践范例。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再提升——

  2021年,新青水质净化厂、井岸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白藤水质净化厂提标扩容基本完工,全区污水处理能力由20万吨/天提升到28.5万吨/天,出水水质提高至一级A;2021年全区污水收集率超目标值29.1%,是全市唯一超额完成任务的行政区。

  按照《珠海市斗门区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2-2024)》,2022年,斗门区将进一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力争超额完成年度投资4.8亿元的目标,将全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8.5万吨/天,厚植生态底色,满足“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农村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2021年,斗门区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污设施“站长制”,形成了责任到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据统计,全区共有行政村101个,涉及自然村291个。将生活污水处理向自然村延伸,是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出路之一。目前,291个自然村被认定基本完成污水治理和雨污分流、管网收集或暗渠化。

  2022年,斗门区将进一步健全农污设施“站长制”,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和考核机制。出台《斗门区“十四五”农村污水治理及管网建设规划》,结合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布局,整合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统一纳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推进区级样板村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对薄弱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设施提质增效。拟投入8500万元,启动村内道路升级改造及雨污分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造山清水秀干净整洁新农村。

  新闻链接>>>

  新建提升修复农田生产性泵站413座

  预计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

  本报讯 记者张帆报道:经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摸底排查,斗门区现存的大量围内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为提高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斗门区将新建、提升修复围内农田生产性泵站413座,预计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

  据介绍,这413座围内农田生产性泵站分布在全区五镇一街。其中井岸镇33座、白蕉镇133座、斗门镇27座、乾务镇155座、莲洲镇50座、白藤街道15座。

  项目总投资额约2亿元。该项目目前已经立项,各镇(街)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项目用地报批、勘察测量、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工作。按照项目推进计划,各镇(街)项目将于8月份进行施工招标,预计9月底前完成合同签订,待汛期结束后尽快进场施工,2023年年底有望全部完工。届时,将在加强围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全区粮食生产、用水防洪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终审:超管人员
【打印正文】